​李易峰事件最新进展来了!背后的百亿金主落网了

更新日期:2022-09-18 03:05:46播放:3698次编辑:来源:友谊影视
李易峰事件最新进展来了!账号全面封锁!目前,某浪平台上,不仅李易峰本人、其团队工作室账号“查无此人”,“李易峰全球后援”等账号相继封锁,相关超话也处于禁言状态。在某音,也无法搜索到该用户。一介顶流,沦

李易峰事件最新进展来了!

账号全面封锁!

目前,某浪平台上,不仅李易峰本人、其团队工作室账号“查无此人”,“李易峰全球后援”等账号相继封锁,相关超话也处于禁言状态。

在某音,也无法搜索到该用户。

一介顶流,沦落到如此荒唐可笑的下场,只能说是自作自受。

曾关联过的公司股价跌停,老东家近3日累跌超20%,再加上各大品牌商的损失......一个明星的影响之大、“含金量”之高,实在让人咋舌。

再加上粉丝癫狂式的“不相信、不接受、不抛弃”:

连官媒都要语重心长地劝阻“该放手就要放手”:

就更令人疑惑:

他们到底是下了什么蛊,竟然让粉丝群体如此“魔障”;

他们又做了什么事,凭什么走到如今的位置?

今天,笔者从宏观视角开扒李易峰背后的“产业链”,我们一起看看究竟是谁在捧他。

娱乐圈之前的演艺圈

明星的前身,叫做“演员”。

之前,记者易立竞采访演员李雪健。

老先生痛心疾首地问:文艺圈什么时候变成娱乐圈了?

其实这两者不是演变的关系,而是对立的关系,是后者挤占甚至取缔了前者的生存空间。

数据时代未来临之前,文艺圈的主要任务,就是服务人民,满足人民的情感需求和娱乐需要。

“工匠精神”,是无数人的荣耀,不论是戏、曲,还是人。

而“名气”的闯入,让这种“荣誉”开始坍塌,演员开始崭露头角,逐渐获得存在感。

首先对“文艺圈”模式造成冲击的,应该是1988年的《还珠格格》。

火遍全国,让当时还是北京电影学院学生的赵某一夜之间成为“顶流”,林心如、苏有朋也瞬间红极一时。

街头巷尾都在讨论这些人,海报、贴纸、挂历占满了房间。

跨过艺术的高墙,演员发现了一条“快速下沉”的通道。

21世纪,经济科技飞速发展,每家每户都买上了电视,时代红利迅速滋养了整个娱乐圈,这个圈子开始“开疆拓土”。

2005年,《超女》开播,掀起了全民选秀的热潮,李宇春、张靓颖成为新的时代顶流。

紧随而来的《快乐男声》和《加油!好男儿》,初现现代选秀打造“爱豆”的雏形。

井柏然、付辛博、乔任梁、李易峰,四个不到20岁的男孩,被粉丝称为京城四少,为日后狂热的粉丝经济埋下伏笔。

但到这里为止,所谓“顶流”,依旧是“民选”的。

同时期的影视行业,《仙剑奇侠传》、《家有儿女》、《武林外传》、《亮剑》等越来越多的爆款经典剧集涌现,捧红了一批又一批的大小演员。

但究其根本,也是靠演技和硬实力。

他们的名气,是由那些受大众认可的作品赋予的,与当今流量明星的走红模式截然相反。

而明星一词,是群众赋予了他们的想象价值和情感投射之后,演员的“新包装”。

这种包装原本是虚幻的、泡沫的。

但是当群众把一种不可具象化的、美好的生活状态映射到了个体身上的时候,明星便开始展现出具象化的情感价值——

什么是真的、善的、美的、值得追求的。

直白点,就是开始靠“人设”吃饭了。

流量模式、饭圈起源

“巨星时代”来临之后,明星拥有了巨大的影响:

粉丝体量大,且具有强大的消费能力。

两者互相影响之下,明星的情感价值不断飙升,创造的劳动价值相对贬值。

一步一步地,明星的身价开始由股票、投资、资本运作构成,作品成了次要的、抽象的劳动。

明星们开始更注重塑造自己,让自己成为作品,而不是打造作品。

流量明星到底开始于哪一年,有很多个说法。

一种说法是2010年。

10岁的易烊千玺在电视剧《铁梨花》初次亮相,史上最小的小鲜肉诞生。

一种说法是2012年。

鹿晗回国,粉丝开创第一个“微博超话”。

鹿晗一条微博突破一亿评论量,斩获吉尼斯世界纪录。

追星氛围极度狂热。

第三种比较公认的说法,是在2014年。

仙侠剧《古剑奇谭》开播,收割了超百亿的播放量。

主演李易峰、陈伟霆一夜爆红,商业价值飙升,李易峰更是连续78天登顶微博“艺人新媒体指数”,成为了流量中的顶流。

同样的2014年,微博明星势力榜上线:

在当时的社交网络关注度中,刚刚离开韩国的吴亦凡和鹿晗,占据榜单的第二和第五,而榜单首位是平均年龄15岁不到的TFboys。

他们的情感泡沫投射是更加丰富而盛大的,哪怕只能拿出浅薄、没有意义甚至是没有演技的作品,都能得到无数的拥护。

在资本眼里,这就是投资价值——

当一个明星,无论产出怎样的作品都叫好叫座的时候,这个明星本身就是个巨大的招牌。

他们不在乎他的作品,他们在乎的是他这个人本身。

这就是资本逻辑。

正常的市场逻辑,是什么东西便宜好用了,我们就去买这个东西,促使市场繁荣;而资本逻辑是,什么东西便宜了,无利可逐,他们便会迅速远离这种东西;而无数资源的倾斜和撤退,会促使这个市场迅速走向衰落。

与此同时,时机伴随着危机。

流量爆发的2014年,文章因婚内出轨引起民愤,人设迅速坍塌。

情感价值越是堆砌,大家对明星的实力、品性和道德的期望就越高,再加上数据时代更难躲避镜头和压制流言。

这就意味着,要么他本人如同他的人设一样“伟光正”,要么只能加速翻车。

连同傅艺伟吸毒、王宝强婚变、包贝尔伴娘事件——

娱乐圈的低俗和丑陋,以前所未有的速度,朝公众揭开。

直到18年5月,范冰冰偷税漏税曝光,震惊全国。

范冰冰出事后,有超过700多个明星共计补了高达117亿元的税款,至今名单还未全部公布。

而背后的明星高片酬问题,更是引起了极大的关注,政策收紧,国家加紧对娱乐行业的税收查实工作,横店开机率一年内锐减45%以上。

娱乐圈,正式进入了所谓的“影视寒冬”。

从这时起,流量明星不再是“一本万利”的投资。

于是资本另辟蹊径——

选秀兴起了。

以再次大幅度提升、甚至透支粉丝的情感泡沫为手段,迅速提取流量。

2018年,《创造101》开始了新型选秀。

粉丝刷票、海投倍速繁衍,投出了实力不显但路人缘极高的杨超越,与当年《超女》的选秀逻辑,已经是完全背道而驰的。

紧接着,《创造营》《青春有你》等选秀节目扎堆播出,吸金能力极强。

短短5小时内,《青春有你2》的刘雨昕获打投集资759万;《创造营4》的刘宇获粉丝集资344万;《青春有你3》的余景天后援会募集到了超200万粉丝资金;单单是决赛圈选手的粉头,反向利用粉丝圈钱,金额就高达了1.5亿。

2019年《中国红人经济商业模式及趋势研究报告》,中国粉丝经济关联产业规模,从2016年的16146亿元上涨到了35868亿,年复合增长率约22.1%。

然而,选秀平台赚的是快钱,这个团体出道后如何发展、如何推广,不在他们的筹谋范围之内。

所以我们能看到,很多选秀出来的爱豆,在出道后迅速被投放到流量剧组中去,去最大价值地激发剩余的偶像价值。

同样的2019年,一篇帖子《周杰伦微博数据那么差,为什么演唱会门票还难买啊?》横空出世:

“总有人说周杰伦演唱会的票难买,可他微博超话都上不了排名,官宣代言微博的转评赞都没破万,他真有那么多粉丝吗?”

数据时代,粉丝经济成为衡量明星价值的唯一筹码。

新旧标准之间产生严重割裂,粉丝迷信数据,而普通的观众却在资本裹挟下产生了不满,情绪开始反扑,于是有了这一场数据较量。

周杰伦超话当天突破一亿热度,确认了比赛胜利后,深藏功与名,又迅速在“超话排行榜”上消失。

那些“数据为尊”的流量,又迅速占据了榜首。

流量模式已经固化了。

然而,当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热度涌向明星,他们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,肩上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多,然而对应能扛起这种责任的,凤毛麟角——

于是,我们迎来了“明星塌房元年”。

偷税漏税、出轨、家暴、涉毒、强奸、猥亵、代孕、低智、老赖......

从范冰冰,到郑爽,到吴亦凡,每一个阶段都是肉眼可见的:

塌房的速度越来越快,流量更迭的速度也越来越迅猛。

去年,一部《山河令》,两位主演一夜成为新晋顶流,演唱会门票从2280元一张炒到4万以上。

5个月后,张某瀚因争议,以始料未及的速度从公众眼前消失。

眼见他高楼起,眼见他楼塌了。

到这里,明星迅速崛起和衰落的周期,流量寿命已经缩短到了五个月。

去年,郑爽的“日薪208万”像一把尖刀刺进观众心口。

然而,各种“前车之鉴”没有起到任何警示的作用,今年依旧是延续了“塌房”的气韵。

如今,整顿饭圈的话题时不时挂上热搜。

选秀开始被多方面限制;

官媒发文《治理“饭圈”乱象须多管齐下》,称:

整顿“饭圈”,并不是整顿粉丝,而是“饭圈”背后的产业链,明星要自律,平台要尽职,粉丝要理性,社会要参与,法律要出手。

关于明星艺人,“持证上岗”也加入了讨论议程;

当然,也有导演反对这种“一刀切”的方法。

然而不论持哪种观点,就这种议题能顺利诞生、并大范围地展开讨论和思考,就意味着——

明星资本化,这种肆无忌惮的盈利模式,即将迎来一套属于它的规则约束。

让我们拭目以待。

范冰冰娱乐圈李易峰选秀

Back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