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红上综艺,演员搞带货,爱豆抢了影视的活,拿什么拯救内娱?

更新日期:2023-01-04 02:07:55阅读:2786次编辑:来源:友谊影视
再不管管,内娱真的要毁了。就说跨年演唱会结束后的热搜榜,某某太帅了,某某太美了,某某又胖了,某某的腮红,某某的眼线,某台全开麦,某歌手连唱四首不带喘的......总结以上热搜词的性质,看似在夸人,实际

再不管管,内娱真的要毁了。

就说跨年演唱会结束后的热搜榜,某某太帅了,某某太美了,某某又胖了,某某的腮红,某某的眼线,某台全开麦,某歌手连唱四首不带喘的......

总结以上热搜词的性质,看似在夸人,实际上却无不透露出了内娱的悲哀。

没营养的热搜词、行业底线和一名歌手再正常不过的唱功,竟然成为了粉丝们夸夸其谈的资本。

而隐藏在热搜之后的事情,更让人匪夷所思,笑掉大牙。

跨年当天,曾轶可在深圳举办演唱会,680元的门票比平时贵一倍,还得全程站着就不说了。

歌手曾轶可竟然晚出场40分钟,唱了1小时后,曾轶可开始打碟,之所以这么做,是因为她的生日愿望就是粉丝能喜欢她打碟。

演唱会结束后,现场不出意外响起了“退票!退票!退票!”的叫喊声,曾轶可别无他法只能现身和粉丝们沟通。

就这样,粉丝和偶像开始了扯皮大会,说真的,我第一次见偶像处理粉丝维权。

曾轶可:“没关系,因为我们每个人的音乐品味不一样,但是我们今天是开心的,我只希望你们能开心。”

粉丝们:“关键是我们不开心!”

粉丝们:“你愿意给我们补唱几首歌吗?”

曾轶可:“不愿意。”

而这,只能算作是内娱“灭亡”证据的冰山一角。

近来的几档综艺可谓精彩,但可悲的是精彩的不是综艺本身,而是舆论场。

收官不久的《脱口秀大会5》,从开播到结尾,久居热搜榜。

节目第一期,就争议点连连。

小破站up主拉宏桑上节目,非但没有获得掌声鼓励,反而招致观众的一片嘘声。

原因无他,观众认为网红上脱口秀节目,只会讲烂梗,无趣。

另一档备受争议的节目是《美好年华研习社》。

以《红楼梦》为主题,节目组搞了一出舞台剧。

光是贾宝玉,就吸引了观众的火力,饰演者是选秀出身的爱豆林墨。

路人一看,不乐意了。

这瘦长身材,窄长脸,哪里符合“面若中秋之月,色如春晓之花”,简直是玷污原著。

粉丝一瞧路人这么说,也不乐意了,纷纷跑出来控评,和路人开撕。

这么努力了,还是改不了偶像被群嘲的局面,反倒是给观众留下了坏印象。

看来,爱豆演戏需谨慎,粉丝下场手撕路人也需谨慎。

综艺会收官,直播间永不落幕。

那一头,直播带货行业正热火朝天,不管外界狂风暴雨,这里永远热闹。

刚过去的双十一,是兵家必争之地,大批量当红明星涌入直播间,舒畅、张柏芝等直播间常客也坚守阵地。

爱豆演戏,网红上综艺,演员带货,粉丝对偶像丧失判断力。

我们发现,贵圈当下的这四种畸形乱象正大肆横行,一寸一寸,侵蚀着娱乐圈、影视界的生命力。

乱象一:爱豆演戏

说到爱豆演戏,很难不让人想起章子怡的名人名言。

演技竞技节目里,在看完爱豆们的三脚猫演技后,她发出灵魂拷问:

“演员是一个很低级的职业吗?谁都想来分一杯羹。”

站在爱豆的角度来说,这番话未免刻薄。

但,事又是这么回事。

影视剧,甚至于电影,苦爱豆久矣。

爱豆演戏本是出于无奈。

他们本职是唱跳,如果内娱有成熟的打歌舞台,他们或许也会选择专攻唱跳。

但现实是没有舞台。

混得不好的,被淘汰出局。

混得有些名堂的,被迫面临二选一的抉择。

一是死磕唱跳,二是打影视与综艺的组合拳。

对于影视公司和对唱跳并无十足热爱的爱豆而言,后者无疑是更经济的选择。

这样一来,大批量的爱豆涌入了剧组。

术业有专攻,专业不匹配,出岔子在情理之中。

最直白的问题是颜值幻灭。

唱跳舞台上,打光、妆造、拍摄角度都服务于人,只挑最优角度展示。

而影视剧里,角色才是中心,摄像机不会永远追随出演者最好看的那一面。

如此一来,许多爱豆的颜值就不够用了。

出席红毯时妆造到位,引起一阵仿妆风潮的鞠婧祎,在影视剧里因半永久造型,被观众诟病小家子气。

镜头稍一切换,平日里精心遮挡的强势颧弓暴漏无疑。

舞台上称得上甜美直男斩的吴宣仪,一张嘴念台词,牙床令人瞩目。

平日里被粉丝夸赞“盛世美颜”的马嘉祺、何昶希、陈宥维等人,来到演技竞技舞台上,更是被观众嫌丑。

另一个“不够用”是演技不够用。

唱跳舞台上的他们精通表情管理,懂得展现自己最好看的那一面。

但零星几个刻在肌肉记忆里的表情,取代不了对角色的理解。

所以,爱豆演戏要么浮夸,要么面瘫。

吴宣仪演戏,牙花子乱颤。

长了一双美目的程潇演起洗来,眼神里愣是没有一丁点儿情绪起伏。

走酷boy人设的王一博,用一张扑克脸演完整一部戏。

粉丝群体小的爱豆,演演网剧,还没什么破坏力。

怕的是头部爱豆,粉丝无脑捧他,资本也无脑捧他。

在良好自我感觉的驱动下,接连糟蹋大制作、大IP。

未翻车前的孟美岐,就曾因出演《诛仙》,令一众观众痛心疾首。

王一博算得上内娱男爱豆颜值天花板,但也毁剧不怠。

出演的《有匪》,评级是S+,最终扑街。

出演的《风起洛阳》,改编自马伯庸的小说,有巨额经费保驾护航,最终结果还是扑街。

剧集扑街或许难以归咎于一个人身上。

但切换到原著粉视角,爱豆恃流量行凶,揣着永无长进的演技,和一张“面瘫脸”毁角色也着实可气。

乱象二:网红上综艺

网红上综艺不是唯流量论的罪魁祸首,却是唯流量论的典型体现。

相比于影视剧,综艺更需要追热度,追流量。

网红具有天然流量,从这一角度看来,请他们上综艺也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。

但问题在于,其中的不可控因素太多。

最常见的问题还是颜值见光死。

没有了滤镜和美颜的加持,网红上综艺难免暴露真实颜值。

林小宅上《青春有你2》,被指老气横秋。

豆得儿上《舞蹈生》,被指肥胖浮肿。

网红没有得到夸赞,节目也没有借网红的流量得到关注度,最终的局面是双输。

更扎心的是三脚猫功夫碰上真高手。

这种现象集中体现在音乐竞技类综艺里。

网络歌手隔壁老樊和冯提莫,就曾在综艺里被质疑实力和品味。

努力过了,挣扎过了,也还是摆脱不了刻板印象,始终处于鄙视链的底端。

网红与综艺难以配对,原因在于受众不同。

虽然二者都需要流量,但网红所需要讨好的是小部分群体,在特定网域做到极致即可。

而综艺需要讨好的是大众。

头部up主何同学上《脱口秀大会》,非但没有给节目带来额外的观众度,还引发了弹幕的连声质疑。

“这是谁,一点都不好笑。”

“节目会不会请人啊。”

“他一上来,场子就冷了。”

另一个问题是,有些网红自身的性格难以适应广泛受众。

表现出来的样子便是:比明星包袱更大,比明星更端着。

同样因参加《脱口秀大会》而遭受争议的up主还有拉宏桑。

短短五分钟的脱口秀,被网络梗填充。

相比于同台竞技的专业脱口秀演员小鹿,缺乏深度和笑点。

不仅如此,表演中还充满了小动作,小表情。

粉丝看来是可爱,而在观众看来是矫情做作。

虽如此,她还是乱拳打死老师傅,淘汰小鹿,获得晋级。

这一结果使得本季《脱口秀大会》备受争议就,一度成为周迅被骂的导火线。

乱象三:演员带货

娱乐圈的尽头是直播间。

无论是实力派还是偶像派,青衣还是花旦,都得来直播间走一趟。

有的,还索性把直播间当做了常驻地。

演过《魔幻手机》和《宝莲灯》的舒畅是不少观众心中的白月光,观众缘也相当不错。

但如今,她的主场已然变成了直播间,还一度爆出售假丑闻。

一枚个头不小的足金戒指,只卖两位数。

低到离谱的价格难免让网友们怀疑真假,有人拿着截图搜同款,发现只需30元。

同样的剧本还在戚薇、刘涛、李金铭等演员身上上演。

这几位在加入直播带货行列之前,都有过影视剧里的高光时刻,且具有一定的观众缘。

入驻直播间后,她们羽毛掉落,此前积攒的观众缘大打折扣。

刘涛,作为曾经直播界一姐,刘一刀这个称号曾为她招揽来众多路人粉,两年前的直播首秀就卖出1.5亿的超强战绩。

然而不到一年时间,就被曝出5000瓶原价茅台被内部消化的丑闻,刘一刀变成了套路刘。

女演员戚薇开启直播带货模式后,带货21场卖出总售价4.8亿元产品,迎来众多同行羡慕的眼光。

然而,好景不长就被专业机构鉴定售卖假面膜。

为了平息此事,戚薇第一时间报警处理。

然而,四个月过去了,卖假货的事儿却没了下文。

如今网友们更多关心的是戚薇住一月28万的月子中心,假面膜问题估计要“烂”在粉丝脸上了。

直播间的“通货膨胀”,对影视界而言是人才流失。

正经演员们另寻出路,一窝蜂跑去了直播间这个收容所,流量明星与爱豆们便趁机而入。

如此一来受到挤压的是娱乐圈里的中游艺人。

他们通常比上不足,比下有余,有一定的演技,有一定的作品,但是人气不足。

按照从前的行业生态,他们或许能凭借经验和演技,拿到主角戏份。

但到了今日,他们极有可能只能为流量明星作配。

乱象四:粉丝对偶像丧失判断力

追星最魔怔的境界,莫过于把偶像视如己出,真把偶像当做了从自己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。

既是多败儿的慈母,也是病急乱投医的严父。

慈母心态作祟时,他们容不得外界说自家偶像半句不好,这一点体现在各种彩虹屁上。

一是吹演技。

四年前金鹰奖把奖杯给了迪丽热巴,被质疑大水漫灌。

今年的金鹰奖为洗脱水奖嫌疑,把最佳女主角奖还给了殷桃。

但迪丽热巴粉丝的控评还是让人眼前一黑:有演技有实绩。

为了花式吹演技,粉丝们穷尽创造力,发明了各式各样的名词。

出演的角色差别大,叫“千角千面”。

演技青涩,叫“毫无表演痕迹”。

挤了两颗平平无奇的眼泪珠子,叫“哭戏共情力强”。

问:“怎么演得和面瘫一样?”

答曰:“角色本身喜怒不形于色。”

演技实在吹不了,那就吹颜值。

动辄“脸蛋天才”、“盛世美颜”、“女娲毕设”。

观众眼里的尖嘴猴腮,在粉丝眼中是“陌上人如玉,公子世无双。”

外人说形象不符,粉丝嘴硬:“灵魂的一个折角和角色有着重叠。”

性价比最高,风险最小的是抬出制作班底的威名,今天与这位大导演合作,明天和那位制片人有交集。

导演说了句客套话,粉丝就视若珍宝,反反复复拉出来炫耀。

仿佛这些业内大咖的光环,就是自家偶像的光环。

粉丝试图当起严父,又是对偶像的无效鸡娃。

红了,爆了,还是扑了?

小爆,还是出圈了?

粉丝思维里的影视作品,质量靠边,人气先行。

演员的成长,也被简单粗暴地压缩为“事业心”三个字。

演员正常该有的休息和沉淀,被事业粉称作“在家抠脚”。

演员谈恋爱、结婚生子,动辄被粉丝骂作“恋爱脑”。

粉丝替偶像抢番位的戏码,可以从剧集开拍前延续到开播后。

真正应该被比试的演技,被抛掷一旁。

各式各样,五花八门的榜单,则成了兵家必争之地。

更入戏的粉丝,当起了经纪公司的精神股东,时刻维持着一副维权战士的模样。

稍有不称意,就跑到公司账号底下开骂。

偶像妆造不对自己的品味,骂。

与偶像相关的新闻,没有及时澄清,骂。

影视圈为了争得流量这块香饽饽,倾尽资源,捧流量明星的臭脚,顾及粉丝们的一言一行。

而饭圈的无脑价值观,也反过头侵蚀了影视圈。

你看,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网剧扎堆出现,越来越多的大制作为流量明星做嫁衣。

一切的一切,都透露着急功近利的心态。

影视行业正值寒冬,大环境的影响不可避免。

但资本与艺人在困境之下,做出的种种短视行为,无异于养蛊。

被反噬,丧失自保能力是迟早的事。

只希望,当下娱乐圈出现的种种乱象,能被及时打破。

还影视界一份清净,还观众一份视觉享受。

曾轶可带货明星

Back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