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群书:“警匪片教父”的风云30年

更新日期:2023-01-29 11:08:12阅读:399次编辑:来源:友谊影视
文娱圈的人,没有一个是生下来就是搞文艺的料,都是在一次次的偶然后,最后无奈中做出的选择。就比如,高群书。他被媒体誉为“古龙派”,他是警匪剧领军人物、更是电视界最具商业价值的电视剧导演之一。他提提携过很

文娱圈的人,没有一个是生下来就是搞文艺的料,都是在一次次的偶然后,最后无奈中做出的选择。

就比如,高群书。

他被媒体誉为“古龙派”,他是警匪剧领军人物、更是电视界最具商业价值的电视剧导演之一。

他提提携过很多人。

而他也是被“逼着”提起来的!

一、

高群书,是很多明星的“伯乐”;

若没有高群书的慧眼,孙红雷可能还在“跳霹雳舞”、吴京可能还混在港片里,被打得遍体鳞伤……

而高群书,若没有陈胜利的提携,也许只是个效仿张艺谋的“小摄影师”。

高群书,并不是专业导演出身生。

他的学新闻学的,上学时,整天幻想自己毕业能进入党报工作,然而,现实告诉他:进党报就是做梦。

毕业,他就被分配到了“乡下”。

在“国际庄”下面的一个多媒体中心工作。

好在,这个工作时间相到自由写,而且,可以接触到一些好玩、新奇的事情,比如:摄影、剧本……

在这里,高群书学到了很多东西。

从“新闻记者”也慢慢的展露出了过硬的摄影技巧,并开始模仿张艺谋拍一些“焦黄底片”的影视作品。

可惜,他模仿不来张艺谋骨子里的艺术。

但,高群书等的坚持。

是金子总会发光。

高群书这块金砖,也在恰当的时候发光了;那时,单位筹备了两部电视剧,高群书就成为了摄影师。

拍完戏之后,他累得直呼“这活真不是人干的”。

不久之后,他掌镜的电视剧在河北热播,高群书也成为了圈里的名人,很快,就有“活”找上了门。

二、

1990年,“国际庄”的交通局找到了高群书,希望他来掌镜友交通局牵头筹拍的电视剧叫《好人一路平安》。

高群书答应了下来。

并推荐了陈胜利做导演。

可陈胜利在开机前,却有事来不了了,但剧组已经准备完毕,就差开机了,高群书那时头很大。

毕竟,陈胜利是自己推荐的 ,人家不来,再不开机,自己以后都别想在圈子里混。

硬着头皮,他决定自己上——当导演。

这部戏,拍的比较成功,在央视一套播放,是他单位里播放成绩最好的一个,为此他挣到了第一桶金“三千块稿费”。

这一次成功,让高群书的心蠢蠢欲动,心想“导演”这行不错。

1992年,古都开封出现了一件大事。

几名狂徒在开封博物馆盗走了69件珍品文物被盗。

其中包括:明宣德年间青花缠枝莲纹盘、明弘治年间黄釉瓷盘、明德化窑回纹三足炉、雍正青花釉里红折枝果纹扁瓶等4件……

其价值不可估量。

在当年,这件事轰动全国,也是继“蒙娜丽莎盗窃案”后的世界第二大文物盗窃大案!

狂徒分散逃窜,警方全力追击。

在各地公安干警的不懈努力之下,千里追踪,主要案犯无一漏网,被盗文物也全部完璧归赵……

这也印证了:天网恢恢,疏而不漏。

这件事的影响还是很大的,为了打消对社会上的影响,最后决定拍一部纪实纪录片,来抵消社会影响。

而且,还能更好的宣传公安形象,树立老百姓对文物的认知,法律的理解。

可谓是一举多得的好事。

1994年,在相关部门的牵头之下,李胜利接下了这个重担;

他走访了相关人员,拿到了相关资料,在多个日夜奋斗之下,一部八集电视剧《9.18大案侦破纪实》出炉。

这部剧的真实,很多人都想象不到。

剧中的“演员”,基本上都是侦办这个案子的一线指战员们。

陈胜利对这部戏用了很多心血。

他说:“追求真实如同追求真理”;他用电视的方式还原了一段真实,洗涤了老百姓越来越躁动不安的心灵。

我们要致敬。

致敬那些默默付出的公安干警们。

感谢你们的守护。

高群书执导了《中国档案录》,获得了比较大的成功,与陈胜利之间的距离也逐渐拉近(1996年播出)。

1995年,陈胜利又接到了一个大项目。

整理拍摄“打拐”纪实剧。

此剧是"12.16特大拐卖妇女团伙案"的全纪实节目,共三集,1996年首播。

两部戏,让陈胜利奠定了“纪实片教父”的地位。

此时的高群书坐立不安。

他看到陈胜利成绩,他也想当导演,去拍“纪实片”,但苦于没机会,于是,他破釜沉舟,辞职!

辞职后,他联系上了陈胜利。

三、

高群书的电话刚拨通,陈胜利就问:你最近干嘛呢?

我辞职了,待业!

陈胜利一听,就说:我在拍《中国大案录》,你来给我当总制片人吧,咱们哥俩合作,怎么样?

就这样,高群书始做这种纪实警匪剧。

机会有了,也需要自我把握住。

高群书没有辜负陈胜利的信任,他走访了中国三分之一的省份,采访各种办案人员,分析各种案例。

但,高群书一直都没有机会施展之间的“功夫”。

一次偶然的采访,让他对“警匪片”有了新的认识。

那天,一个“犯人”告诉他:

“‘小陈’(犯人化名)是工地上打工的,每个月有几百块的收入,生理上需要得到满足,开支就去找满足,十个月他爱上了失足女,并许诺会娶她,但对方只把他当客人,而后,失足女与一个大款打得火热,为此,小陈恼羞成怒,连捅14刀将其杀害……”

后来,高群书听管教说,这里关押了13名像小陈一样的人。一瞬间,在高群书脑中浮现一个剧本——《命案十三宗》。

他赶紧通过关系采访这些人。

他了解到了,这些人都是因为一些小事,而犯下大错的,如:情感、家庭摩擦、夫妻之间的摩擦、邻里之间的摩擦等等。

他心想“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法律问题”,而是深刻的社会问题,这会对每个人,都会起到了警示意义。

2000年,《命案十三宗》播出,成为了北京10大热门电视剧之一。

高群书一下就红了。

那时,从事艺术工作的人,都喜欢留长发、大胡子,高群书也不例外,一头飘逸的长发,一脸的胡须……

显得很神秘。

以至于,徐纪周第一将高群书时,产生了一种错觉:这人的特殊与骗子无异。

而后,他与徐纪周联手拍了三部戏:《警界雄风》、《真相》、《中国刑警》,并把徐纪周调校成了能写会导的双料导演。

千禧之年一过,高群书在大潮流的影响下,觉得自己以前拍的东西有点儿戏,心中酝酿着“真正的电视剧”。

2003年,高群书搞出了一部真正的电视剧《征服》。

他拿到了420万的投资。

对于,怎么花这些钱,高群书只觉得,这一次要请“大明星”来出演,他看上了演《过把瘾》的江珊。

为了让江珊来,他改剧本,为其增加戏份,把江珊变成了“幕后老大”。

高群书一直都不是很喜欢“小鲜肉”,在他的印象中顶流不是“蹦蹦跳跳唱唱两首歌”的艺人,而是靠会演戏成为顶流的。

比如:王志文、陈宝国、江珊等。

高群书为了找到这些“顶流”,他看了很多电影,如:《像雾像雨又像风》、《周渔的火车》等。

而后,他锁定了孙红雷。

让其出演“刘华强”。

起初,孙红雷驾驭不好这个角色,在高群书的调校之下,才有了一个“人狠话不多,买西瓜只问熟不熟”的刘华强。

那时,孙红雷不红,片酬才1000块一集。

这部剧播出之后,反响很热烈;即使现在,也是警匪片的模板。

成功的背后,还有一段小插曲。

饰演刘华强女友的刘威葳,在电视剧播出之后,经常接到陌生人的电话:你不是喜欢跟老大在一起吗?我就是老大,你愿意和我一起混吗?”

这也间接的说明,这些演员演的真是好。

就像,侯天来老师演的“学外语”一样,有人跟他说:“我们也要学外语,请问在哪里上课?”

这部戏,成功之后,高群书的电话就没停过,每天都有人打电话邀请他拍“警匪片”。

但他已经厌倦了这种片子。

一一拒绝。

不久之后,他买下了《十面埋伏》的小说,出于种种原因之下,没有拍成,并把《征服》的续集《狙击》丢给了徐纪周。

成就了徐纪周的导演梦。

四、

2005年,高群书遇上了一个人,这个人差点改变了他的结局。

此人叫郑欣。

他是郑全刚的儿子;郑全刚,可谓是老电影人了,也是著名的导演,广电总局中影的总经理,是很多电影的制片人。

如:《唐伯虎点秋香》、《卧虎藏龙》等。

郑欣告诉高群书:我爸想找您拍个电影?

什么电影?

《远东国际大审判》,您看……

高群书并没有答应,而是查了查资料;一查,资料少之又少,但他却被一句话深深的震撼了:

“如果说不能把这些战争Z犯送上绞刑架,我宁可蹈海而死,就无颜见江东父老,就没脸回来了。”

有民族大义在,高群书接下了。

但他不知道,在表述民族大义前,他要面对的窘境有多少。

首先是资金。

没钱,别想拍戏,为了拍戏他东奔西走,筹集到了近千万,请来了“刘松仁、朱孝天、林熙蕾”等一众大咖。

拍着拍着钱就不够了。

为此,他自己投了100万,背负了众多人情债,还与投资商打了一场恼人官司。

总之,很难……

被一些媒体说成了:老高举债与影视公司签了‘卖身契’,来换投资。这种错误的表述,对他,对电影是一种不尊重。

东京审判》上映之后票房口碑双丰收,据不完全统计票房有2800万,但票房被偷的很惨(当时是手写票),几乎没赚钱。第二年又推出半价,又拿到了600多万的票房……

有人说:高群书赚翻了。

其实,高群书算是赔了。

他对《东京审判》有太多的期待,但为了能正常上映,删减了许多……

难,这个字在干群书的心中,滋味百般,但他从不觉得难。

难时,张宏森拉了他一把。

张问他:有个排爆英雄的戏,你愿不愿意接,但只有300万的资金……

翻阅资料,采访相关素材,高群书最后接下了这部戏,却一直都没找到男一号,与派出所副所长老马看景时,高群书邀请了老马。

于是,就有了《千钧一发》。

老马,一个朴实的基层民警,在没有演技的圈子中,凭借扎实的基层工作经验,受得起赞誉,担得起责任。

人生有太多的岔路口,选对了荣华富贵,选错了万丈深渊,但老马选择了一条不进荣华场,劝人莫入深渊的路。

坚持初心,坚守岗位。

曾经,高群书因《东京审判》搞碎了心态,他放出狠话:以后不拍电影,电影界不好玩儿,水太深……

但,很快他就投降了。

2009年,高群书接下了华谊出品的《风声》。

从演员阵容上,就能看出“华谊”在捧自己人,像周迅、李冰冰、黄晓明都曾是华谊的员工,也是“股东”。

曾传“周迅、李冰冰”不和。

在拍摄中,两人合作的很默契,直接破了“不和传闻”,其实这种不和,只是一个“猜测”而已。

那时,周迅是“一姐”。

李冰冰风头正盛。

前有《功夫之王》加持,后有《风声》的助攻,李冰冰拍起戏来也不要命。

那一场“被扒光量身体”的戏,让李冰冰一口气喝了八两白酒,泪与醉意,让她演出色的演完了。

正是这种不要命的方式,李把“金马影后”捧在了手里,坐上了“一姐”的位置,第二年,周选择了退出……

对此,周说:“就像桃花开在春天,菊花开在秋天,但哪朵花更好看呢?,李的努力大家有目共睹,我也没闲着呀!”

“一姐之争”其实就是各自的选择,并非“挤走”。

高群书,是几人的“伯乐”。

他让“白面小生”苏有朋挑战了自己,让李冰冰突破自己,黄晓明不再油腻、让周迅可以不文艺……

五、

时间变幻,高群书也从高导变成了“老高”。

老高,还是擅长“警匪片”。

《风声》之后,老高就为自己安排了三部曲:《西风烈》、《一场风花雪月的事》、《追捕》。

他让“港片”里打酱油的吴京,有机会当男主角。

很早时,《西风烈》就在老高的心中酝酿了。

电视剧《四大名捕》:

“这是中国第一支,也是2006年以前唯一一支专业追逃刑警队伍,在云贵交界的乌蒙高原,他们写下了新武侠传奇,人称四大名捕。”

这个项目让老高动了心;

2007年就开始筹备,但一直没时间拍,项目一再搁浅,2008年开始看景、2009年选演员,紧接着就开机。

《西风烈》最初想叫“四大名捕”,但,这个名字已经光线传媒被注册,只能改名。

老高就在伟人的诗词中悟到了:西风烈!

历经四个月的拍摄,在西北的远离繁华,大漠孤烟下,拍出了一部有血有肉,有情有义,有精神的作品。

没有鲜肉,没有华丽,唯有对责任的坚守。

是大爱,也是责任。

老高的戏很好看,但票房却不高。

2012年,老高执导的《神探亨特张》,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来的,讲述的是人群中平凡英雄的故事。

上映之后,票房不到千万,不及《泰囧》12.67亿票房的零头。

票房不是衡量电影的标准,只是一种现象。

票房高,不代表这是一部好电影。

就比如某些电影,动不动就是几十亿,而表述的不是情爱,就是硬“搞笑”。哪一部是讲英雄的,哪一部是表述与你我相关的的?

2021年10月14日数据

那些人,只是在用他们的镜头来拍他们阶层的故事,一群不愁吃穿的人,却一心想从你兜里掏钱,还不领你的情,甚至有些导演公开叫板观众:不愿意看就滚……

2013年,老高的《一场风花雪月的事》就与《小时代》杠上了,并得罪了郭敬明的粉丝,被粉丝们围攻。

两部电影还选择同一天上映。

有人说是:狭路相逢。

但老高却说:谈不上狭路相逢,因为大家都不是一个道上的,只是我们的电影都不在那一个群中。

有人提议“票房”见高低。

老高则表示:

“票房这事不是我说了算的,我只能说这是一部正常的电影,需要带着心去看,如果没有,就不用来了。”

老高有很丰富的基层生活经验,对基层有很深刻的理解,他的戏,基本上都是小人物的大责任。

看不上“情情爱爱”的故事,很正常。

影视,不能只有谈不尽的情爱,更要有舍自己为大家的人,他们才应该被尊重。

2019年,老高执导了《三叉戟》。

他用自己的理解,让“老警察”发余热,新生活,离不开这些默默付出的人。

老高,虽然是被逼上的梁山,但也成了影视圈的“及时雨”。

我是刀郎凯撒!

(文章不针对任何人,没有恶意揣测,如有侵权联系速删!)

李冰冰电影电视剧高群书

Back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