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知道好莱坞,那知道瑙莱坞吗?靠拍非洲故事获得青睐的电影工业

更新日期:2023-01-24 17:09:51阅读:4945次编辑:来源:友谊影视
2014年,素有「非洲巨人」称号的西非大国尼日利亚,终于在1990 年后,首次更新了GDP数据。睽违四分之一世纪的迟来修正案,使她一夕间爆红:暴增近89%的总值,从原先的2,700亿美元翻倍跃升至5,

2014年,素有「非洲巨人」称号的西非大国尼日利亚,终于在1990 年后,首次更新了GDP数据。睽违四分之一世纪的迟来修正案,使她一夕间爆红:暴增近89%的总值,从原先的2,700亿美元翻倍跃升至5,100亿美元,不只是邻国加纳的6倍,更成功挤下南非,正式成为非洲最大经济体。

这出乎意料的数据,让外媒大肆报导,而这起令人瞩目的GDP暴增,除了因为25年未更新的数据调涨,也是因为让国际亮眼的新兴产业,如网络、电信、电影、音乐、电子商务与服务业的大规模扩展等等。其中,又以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电影产业的「瑙莱坞」(Nollywood)最受世人好奇关注。

从非洲崛起,产量超越好莱坞

早在2002年,纽约时报驻西非特派记者大西哲光(Norimitsu Onishi)就曾报导尼日利亚电影工业的故事。在文章刊出前,大西与编辑通话联系,说明自己在尼日利亚商业大城、电影制作之都的拉哥斯(Lagos)苏鲁雷区(Surulere)见闻。大西说,苏鲁雷区的每个角落都有片商忙着拍片,这里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男女,亟欲成为演员,希望被制片或导演看中。制作人和导演以典型尼日利亚的雄心壮志和夸张声势的语气跟他说:他们正在打造一个新形态的好莱坞!

大西告诉编辑,这里就像好莱坞、宝莱坞那样,但这是在尼日利亚,瑙莱坞 (Nollywood)!几天后文章刊出,标题就是〈洛杉矶、孟买靠边站,现在换奈莱坞!〉(Step Aside, L.A. and Bombay, for Nollywood)。自此,「瑙莱坞」一词,顺理成章成为尼日利亚整体电影产业的代名词。

2016年,大西在纽时又写了〈「瑙莱坞」是如何被命名的?〉(How The Times Named "Nollywood")。2002年最初那篇报导,让尼日利亚电影产业被全球以「瑙莱坞」称呼,至今仍有不少分歧意见,像是有当地人觉得名词带有帝国主义影子、或认为这名字来自一个外国记者的直觉批注,不过是仿效好莱坞与宝莱坞,无法真正代表非洲这片土地的特有文化等等。

然而,「瑙莱坞」的影响力与其庞大市场却逐年日益壮大。2009年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(UNESCO)的数据公布,尼日利亚电影产量仅名列于印度孟买的宝莱坞之后,领先好莱坞,跃升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生产国。

不靠电影院,录像带直接进入观众家门

但,「瑙莱坞」是如何崛起的?一个基础建设至今仍不完善,道路坑坑洞洞,每日供电不时出状况的国家,拍片制片都得自备发电机,以因应无时无刻不跳电停电的大环境。这些所处环境中会遇见的困难度,绝非西方国家或身处中国的我们所能想象,但她却创造出每年70亿美元的产值,依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(IMF)的报告,占尼日利亚GDP的1.4% 。

就电影发展来说,尼日利亚电影艺术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英国殖民时期便已发端,20世纪中期开始拍摄一些自己的电影,但尚不足以和当时其他国家地区,或和现今的「瑙莱坞」产业相比。60年代脱离英国殖民统治独立后,尼日利亚必须靠自身发展,找出电影产业的可行性。而尼日利亚与其他多被法国殖民的非洲国家有个非常不同的地方:法属国家独立后,仍保有原先的电影戏院、俱乐部、电影节和来自法国的赞助资源,然而殖民尼日利亚的英国对此兴趣缺缺,并没再有多余资助。

1957年,尼日利亚拍摄了首部彩色影片Fincho,堪称是瑙莱坞的正式开始。尔后80年代产业开始扩张,直到90年代,才拥有更整体广泛的获利与产业基础。

尼日利亚三大族裔之一、位于西南部区域的尤鲁巴族(Yoruba)有个习惯,每当部落迁移至不同地区时,便会将他们戏院式的播放影片传统带着走,从一个部落到另一个部落放映。90年代,他们开始拍摄影片,将影片录制于VHS格式的录像带中。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电影院播放,他们主要在市集贩卖影带,让民众购买回家观赏,成为所谓的「影带首映」(straight-to-video)模式,也成了日后「瑙莱坞」兴起的重要推手。

此时,尼日利亚东南边的另一个大族依博族(Igbo)也开始加入影片拍摄,并于1992年拍摄了一部堪称为「瑙莱坞」起点的经典影片《活在束缚中》(Living in Bondage)。这都让90年代中期的录像带影片蓬勃发展,观众从尤鲁巴人扩及到整个尼日利亚,再触及非洲其他国家。这也就是从一年开拍200部电影,逐渐增长成今日2,500部、令大家啧啧称奇的「瑙莱坞」传奇。

拍自己的故事,获得本土大量青睐

「瑙莱坞」初始的拍摄,不论资金、设备、经验都相当匮乏,影片质量粗糙,可以只用一台数字相机、10,000美金的低制作成本,7天内拍摄完毕。不过随着产业发展,成本逐渐提升到15,000~40,000美元,拍摄时间延长到2周左右,载体也从VHS录像带进化成VCD,每片贩卖金额约在1~2美金。

因为大受市场欢迎,让以数量取胜的拍摄制作手法拥有高获利率,当地人也开始能以拍片、卖片谋生。获利的原因在于,当时尼日利亚拍摄了不少属于他们自己当地故事的影片,如同现在的电视实境秀般,将整个村落的生活文化呈现在影带中,因而赢得广大共鸣,受青睐程度远超越好莱坞影片。也因故事原创性与题材本土化,形成一股风潮,席卷整个非洲大陆。

原本只是尼日利亚市井小民的谋生手段,没有政府补助也没有西方赞助,这样所创造出来的本土梦幻产业,完全就是「生命自己找到出口」。「瑙莱坞」电影来自最草根的普罗大众,说故事给每天生活苦闷的人们听,先求低成本、短时间,才能在回本后再持续拍片,继续赚钱讨生活。

然而,「瑙莱坞」不仅于如此,她还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当代的非洲文化现象,影响力遍及整个非洲,以及全球其他地区的非裔人口,许多非洲其他地区的人民,都是看尼日利亚电影长大的。「瑙莱坞」让他们可以看到自己,而不是好莱坞影片里通常不占主位的非裔角色,以及无法让非洲观众或非裔人口普遍产生共鸣的故事。

今天,「瑙莱坞」电影产业是尼日利亚仅次于农业的第二大产业,全国超过百万人靠拍电影生活,有手机专用的影片Apps;电影产业也受到不同国家青睐,不少外资投入,英法美皆有不同频道播出,2015年Netflix还设立了专门的「瑙莱坞」频道。同时,整体产业开始走向更现代化与优质的电影制作,开始在国际影展亮相、拥有自己的影展,也将眼光朝向更广更大的国际市场。

欧美明星好莱坞

Back to Top